近日,工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教研室针对最新一期教学督导工作简讯中反馈的问题课堂,迅速启动诊改机制,通过“老带新、强带弱”的精准帮扶行动,将"传、帮、带"优良传统转化为提升课堂质量的实效举措,展现出教学团队刀刃向内、立行立改的责任担当。

根据本期督导简报显示,以及校督导专家沈曙光现场听课指出:“工业机器人专业在部分核心专业课的实训环节设计、理实结合紧密度及课堂互动有效性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教研室第一时间组织专题研讨会,将督导反馈的多项具体问题归类为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技术应用三大改进方向,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教研室主任聂波强调:“督导反馈既是‘体检报告’更是‘行动指南’,我们要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教师成长的机会清单”。
依托工学院传承多年的"传、帮、带"机制,教研室组建由4名高级职称教师、2名企业兼职工程师构成的帮扶团队,创新推出"诊断-跟学-复盘"三阶提升模式:
精准诊断:帮扶团队深入课堂累计听课20课时,通过《课堂教学观察量表》量化记录教学行为。
靶向跟学:为新进青年教师定制“双师带徒”计划,开展示范课6场、集体备课4次,重点打磨项目式教学设计与虚拟仿真技术应用。
闭环复盘:建立“周小结-月评议”制度,运用课堂录像等技术跟踪改进,帮扶对象教学评价优良率稳步提升。

工学院教学副院长杨彦伟指出:此次诊改行动既是教学质量的攻坚战,更是师资培育的接力赛。我们将持续深化“督导+帮扶”双轮驱动机制,把教学改进的“问题点”转化为专业建设的“突破点”,为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夯实根基。
图文:聂波
一审:杨彦伟
二审:柳明珠
三审:李明